close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亞洲某一個國家已經崩壞。失業率持續高達
15%,全國有一千萬人失業。整個社會陷入動盪狀態,極度失控。

  
         全國不上學兒童、學生數達
80萬人;校園暴力事件異常猖獗,殉職教師數目為1200人;卑劣的少年犯罪亦屢見不鮮……失去自信的成年人,懼怕青少年會失控,決定聯同軍政府鎮壓騷亂,通過一條全新法案,作出高度反擊--新世紀教育改革通稱【BR法】,希望回復大人的地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 從全國共
43千班中學3年級生中,隨機抽選一班,參加一場互相殘殺的遊戲,直至一人生還為止;否則,全部格殺勿論……被抽選中的一班,會被送到一個小島進行遊戲。遊戲規則如下:


每人獲發糧食、飲水、地圖、電筒及一款武器
每人需戴著特殊計的頸環,防水防震、可作探測行蹤和盜聽之用,強行破壞頸環會爆炸
遊戲場所某些地區為禁區,闖入者會被啟動頸環。禁區於一小時或二小時改變
6小時會有廣播,分別讀出已死亡名單及公佈接著的6小時內之禁區位置
只准1人生還回家;遊戲場所會被士兵嚴密包圍,逃走不可能
為期3日;時限到時,如多於1人生存,全部頸環會爆炸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「大逃殺」的世界觀、背景設定等,我們很難想像,一個合理的法則去合理化,那樣殘酷沒有人性的
BR 法會存在於文明社會之中。關於此片表達的意旨,我自己的看法是藉由各段落青年學生的遭遇與團體行動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,表達可以造成人性之間互助、分裂、猜忌、殺戮等要素。

         就像是班級中、社會中的競爭一樣,即使彼此是朋友、同事,在競爭之後,總是要勝過對方,才有生存下來的意義。大人也只是為了讓他們了解這種競爭,才會出現
BR法。

         而「大逃殺」最暴力與恐怖的地方,其實並不在於影像上的血腥與殘忍,它是在撕破生活的血與肉後,暴露出的這個慘白現實。

        每個段落各個同學的群體行為,都有著不同的意念傳達。

        就我來看大逃殺是一部價值觀戰鬥的電影:

一、有桐山代表的「人生只是一場遊戲」。

二、有七原代表的「為保護重要的人而戰」。

三、有中川典子的善良純潔。

四、還有「我不想坐以待斃」的相馬光子。 

         隨機的裝備分配上,那些處處碰壁的落水狗以為這樣可以嘲弄他們最耿耿於懷的「不公平」:能力差的人就算拿到機關槍,也不會因此更能自保,終究強力武器會落到能使用它的人手裡。開始取得優渥的物質條件,並不保證最後的勝利,或者更徹底地說,根本沒有足以作為存活的保證。

        一群人同班三年,每個人不盡相互瞭解,甚至有存在已久的嫌隙,或甚至是看不慣。因此當不得不殺人而生存時,任何細節都會引發殺機。

         像是在燈塔的那幾個女生,互相信賴的情誼,會因為一個誤食毒藥的「誤會」,造成彼此不信任,使得前幾分鐘還是友愛地一起煮熱騰騰義大利麵的廚房,互相殘殺變成血濺五步的戰場。在團體裡面,每個人真正信任的不都只是自己嗎?就像最後一位死亡的女生說,「本來大家都可以活下來的,真是笨蛋!」最令人遺憾,沒有敵人來攻擊,卻是自己人對自己人。

本片嚴肅之餘,其實也有眾多的惡搞之處,比如說:

一、BR大姐姐裝可愛的解釋殺人遊戲,一開始如電玩美少女般的說明,到後來嚴肅唸著每個學生的學號姓名,讓人不安的強烈對比。

二、配上優雅的交響曲-第一天廣播使用小約翰史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、藍色多瑙河,與正在發生血腥攻擊形成強烈對比。(讓我不禁想起發條橘子配的貝多芬交響曲XD)

三、北野老師身中十幾槍,死而復活接電話。

四、還有最後的通緝理由。

        最後成功逃脫的是代表善的中川和七原這兩人,可能也是代表著作者在這一片血腥殘忍的電影之下,表現出來真正的善意。

        看完本片也不禁讓我想到,台灣存在著太多成年人在身教犯的嚴重錯誤,他們才是更需要被抓去荒島上玩生存遊戲的一群人。說小孩子暴力看人瞄一眼就砍人。可是立法委員就可以在國會動起拳頭,水杯椅子齊飛;說國高中生讀書就加入幫派。可是黑幫老大掛了,含總統以下文武百官輓聯全到齊;甚至連兒子結婚有上百輛雙
B禮車,席開兩千桌,全程新聞SNG轉播。
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 這像話嗎?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德瑞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